报告书显示,2016年6月,SK Hynix 通过会议的方式向UP Chemical提出,当年4~7月份,后者提供的SOD产品存在质量问题,要求进行索赔;经协商,2017年4月7日,UP Chemical与 SK Hynix 签署《赔偿协议》,确定以现金60亿韩元和SOD 产品 100 瓶(相当于现金3亿韩元)进行了相应的补偿。
不过,据雅克科技方面披露,SK Hynix 调整了新的生产工艺,未通知各个供应商,没有做新工艺的测试工作,直接使用原有生产工艺的供应产品,导致部分产品出现质量问题。同时,在 2016 年3~6月供应的SOD产品中,有四个单瓶的SOD产品在SK Hynix生产过程中使用时出现了不能反应的问题,分析结果认为,UP Chemical在生产SOD产品过程中,每一个批次的第一瓶在填充 SOD 产品时发生了非正常的停滞问题,可能会导致SK Hynix 工厂出现无法反应的情况。
雅克科技表示,尽管产品指标完全符合且在SOD生产流程上没有人为变更,UP Chemical没有产品质量责任,但由于是使用 UP Chemical供给的产品后发生的损失,所以为了持续维护与 SK hynix 的长期客户关系,决定对客户进行部分赔偿,最终将赔偿金从起初要求数额协商至最终63亿韩元(约人民币3700万元)。
不过,2016年在交易谈判过程中,韩国先科和UP Chemical原实际控制人Woori 公司达成约定,上述款项属于交易协议中的损害赔偿,最终由 Woori 公司承担。具体形式是 UP Chemical 先支付给SK Hynix,然后Woori公司将等额的现金支付给江苏先科,该笔赔偿款 Woori公司已于2017年5月支付给韩国先科。
雅克科技方面表示,现阶段UP Chemical与SK Hynix 之间存在的业务比例仍较高,上述主要客户若因自身经营原因减少或停止从 UP Chemical进行采购,则公司的经营业绩将受到较大影响。
不仅如此,UP Chemical产品的毛利率情况也值得关注。公开资料显示,2015年至2017年6月,UP Chemical主要毛利来源为高介电常数前驱体、SOD、氧化硅及氮化硅前驱体。其中高介电常数前驱体毛利率分别为65.24%、57.97%和52.54%,SOD毛利率分别为46.56%、44.17%和36.85%,氧化硅及氮化硅前驱体毛利率分别为30.58%、30.32%和27.24%。通过上述数据不难看出,UP Chemical主要产品毛利率出现了持续下滑。
记者注意到,2016年,在排除前次交易的损益和对SK hynix 赔偿影响后(加上前次交易的相关费用和赔偿金额),江苏先科的利润总额为0.89亿元,较2015 年1.07亿元的利润总额有所下滑。
对于江苏先科利润下滑的原因,雅克科技解释称,主要是由于该公司产品销售价格的下滑,以及产品结构变化带来的毛利率下降等经营性原因所致。 中国经营报
3.赢合科技与AIK合资成立半导体设备公司;
集微网消息,1月11日,深圳市赢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与AI KOREA Co.Ltd签署合资协议,战略布局半导体设备行业,拟与AIK合资设立艾合智能装备有限公司(暂定名,以下简称“合资公司”),注册资本2000万元,其中,公司以自有资金出资占合资公司70%的股权,AIK以自有资金出资占合资公司30%的股权。
AI KOREA Co.Ltd.是一家专业制造公司 主要从事显示和半导体领域的生产解决方案,并从事干式清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;
赢合科技是一家为中国锂电池智能化生产线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 正在推动国际合作 以改善与半导体工业相关的技术;
赢合科技出资金额:4200 万元,占 70%股权。AIK出资金额:1800万元,占 30%股权。
4.“明星”并购者紫光:赵伟国背后的“国家队”
为什么我们总对中国的并购者抱有不同的目光?
并购本是资本市场最常见的运作之一,也是市场资源高效、集约使用的最佳途径与方式之一,然而,在中国,“并购者”却总被投去异样的目光。
与发达国家并购者的形象不同,中国的并购者总是会被赋予“高杠杆”和“政商关系”的暗示。这对于更多的并购者或许是不公平的,但这却值得我们进行足够的反思,为什么我们的并购者,被蒙上了这样一层的色彩。
答案既在市场主体,也在监管。如果所有的并购者,能将自身的杠杆透明化,而监管者能对所有监管对象一视同仁,则这样的猜测与暗示都将不复存在。
一线调查
并购者紫光:赵伟国背后的“国家队”
2017年12月29日,是A股该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。
这一天恰逢周五,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,经国务院批准,证监会正式开展H股上市公司全流通试点,按照积极稳妥、循序渐进的原则成熟一家、推出一家的方式有序推进本次试点,试点企业不超过3家。
联想控股是入选试点的企业之一。2017年12月中下旬,联想控股股价平地而起,短短8个交易日涨幅超过70%。这一行情中,有一个十分积极的“买家”,就是紫光集团。
这不是紫光系第一次站在聚光灯下。自2013年开始,紫光系通过收购展讯通信、锐迪科及新华三,完成在芯片行业的布局,从而顺利对接国家战略。之后,凭借国家基金和国开行的支援,开始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。
紫光集团官网介绍,在国家战略引导下,紫光集团以“自主创新加国际合作”为“双轮驱动”,形成了以集成电路为主导,构建“芯”到“云”的高科技产业生态链,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、中国最大的集成电路企业。
从“芯”到“云”,一个仅10亿元资产规模的紫光系,熟练玩转资本游戏,动辄上百亿甚至几百亿元地“买买买”,企图打造一个万亿级“中国版三星”式的半导体帝国。面对“并购狂人”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,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却公开称,他不过是一个炒股的投资者。
在与联发科价格大战时,赵伟国曾有过霸气的表态:“展讯可以不赚钱,联发科能不赚钱吗?因为我的资本比它强大,我每年可以赔钱,我可以一直赔……联发科会赔掉更多钱,它慢慢就受不了了。”
如此底气的紫光,究竟是谁?
曲线对接
作为联想行情中的“积极买家”,紫光集团拥有多个上市公司平台,分别是紫光股份、紫光国芯和*ST紫学以及在香港上市的紫光控股。
现在,紫光控股是紫光集团唯一的海外上市公司平台。根据紫光集团规划,紫光控股定位为紫光集团在海外的投融资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。目前主要业务涵盖融资租赁、商业保理和资产管理,以及SMT装备设备的生产销售。
抛开紫光股份、紫光国芯和*ST紫学外,紫光控股是紫光系4家上市平台中最晚设立的一个。在此之前,紫光集团的并购大幕早已拉开。所以,联想行情并不是紫光集团在并购领域的“首演”。只不过相比此次买入联想,紫光集团早期的并购,初始是围绕集成电路、半导体等领域进行。这要从对展讯通信的私有化说起。
早在2013年7月,紫光集团耗资17.8亿美元对展讯通信实施私有化;5个月之后的2014年1月,紫光集团又以9.1亿美元收购中概股锐迪科;2015年5月,紫光股份耗资25亿美元接手惠普旗下公司新华三51%股权。
三次收购,耗资51.9亿美元,紫光集团迅速完成集成电路产业布局,国产芯片迎来实力中坚,紫光转战芯片的战略获得了官方层面的认可。这种认可的表现,是在这三笔并购之后,国开行等带有国家背景的资金入局。